用12年告诉你,产品经理是什么?

光明自由记 2024-06-21 16:12:41

0.jpg

前言

从2012年开始,加入互联网行业,成为产品经理大军一员,至今已12年。

期间,经历过数个从0到1或1-10或10-100的产品工作,也见证过不同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对我个人来说,收获颇丰。

今天,对产品经理的认知,做一个系统体系的沉淀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是谁?who?

如果非要对产品经理做一个定义,我看到百科是这句话:

产品经理是企业中对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员,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工作。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人。

可能有些朋友还是觉得不明所以,对吧?

没关系。

通常我们描述一个事物,可以有很多种方法。

而我,喜欢用中国古人“道、法、术、器、势”的智慧,从不同纬度,更全面地去解构。

1.jpg

正所谓,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势以立人。

这样,大家对产品经理的认识,就从一个冰冷的岗位,变成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了。

我们这里,主要描述我所熟悉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也就是软件系统的产品经理。

其他领域,比如实体商品的产品经理,或者某些服务的产品经理,我不了解,暂不作探讨。

呐,产品经理,职能之一,就是定义对象和范围。

好,下面我们开始发功了......

产品经理,道

就是核心思想、理念、规律、规则。

也是why。

产品经理为什么做事?

为用户服务

刚入行的我,为设计美感而输出产品方案;曾经创业的我,为实现梦想而设计产品系统。最终,均未获得正反馈。

后来,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领悟产品经理的道——为产品的用户服务。

所谓2C、2B、2G、2S产品等等描述,就是说这个产品为谁服务。

比如说我过去所在的企业常常是教育或知识付费领域,我们的产品大致分为2B或2C。

2B基本就是中后台产品,供公司内部或客户公司内部使用,比如我们的课程顾问、教学老师、财务人员等;2C就是学员、用户等。

那2B产品的这些用户是为了啥?比如课程顾问为了销售业绩,比如学员为了获得感或者学的有效。那产品经理就要为了这些用户的需要去做产品

为商业服务

但我逐渐发现,产品经理的why这样零碎,还是不够。尤其是当这些用户的需求出现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更加统一的准绳?

直到我自己独立负责一款产品,负责一个项目,开办一家公司,我才意识到——产品是为所在企业的商业服务的。

判断产品经理的价值,就是能不能给公司带来商业价值。

如此,产品经理的工作有了衡量标准,心中也有准绳

当然,商业价值不只是说赚多少钱,也可以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指标,比如用户构成、活跃率等,但都是围绕商业。

这也对应要求产品经理,不仅要具备产品思维,还应具备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

可能有人对于产品为商业服务这个道有不同见解,我认为完全存在讨论空间。

比如,作为程序员的老高(油管中文UP主)给他老婆小茉做的某个程序,就不需要商业化。老高的程序就是他的产品,他就是这个程序的产品经理。让他老婆用的方便、开心,就是他的道。

再比如,乔布斯认为,创造出一个伟大、完美、充满激情和鉴赏力的产品才是一个企业发展之本,而“利润是产品的附属品”。这也是一种道。

是的,每个企业,每个产品经理的道也可能会有不同,也没有对错。

区别只是在于,谁在为你的道买单

你产品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这个产品经理岗位的生命力。

那么同理,公司、产品、产品经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换一句话来说,乔布斯、老高和我们相比,处在不同的阶段。

我们大多数产品经理存在于千千万万普通的商业体中,商业逐利,天经地义。

但是,如果你在OpenAI这样的公司。

公司已经获得众多大佬百亿的投资,就让你干为人类未来做贡献的产品。

那当我没说哈

当然,你也可以追求自己心中伟大的产品的道,但何为伟大你需要清楚,以及你的这个道,能否一直持续有生命力。

至于其他的、更好的道,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产品经理,法

就是制度、流程、方法。

也是how。

产品经理怎么做事?

我们常见的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基本就是需求管理、产品规划、项目管理。

另外,会有几个产品经理常见的关键词,在后面详细讲到。

这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一套成熟的组合拳,在这样的模式下,即便新人产品经理,没多久,就能打得有模有样。做出来的产品,基本不会太差。

实际上,产品经理一上来不是做产品规划,也不是做需求分析,而是做需求管理。

因为我们要为用户服务,为商业服务,我们就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需求管理

因为需求并不总是直接在那里,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发现,或者来自外界反馈。

用户反馈的需求,往往也更具价值。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

第一步,搜集需求

如果我们做的是后台产品,需要建立与各部门的沟通群,比如“营销&产研沟通群”“财务&产研沟通群”。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搜集需求。

如果我们的是C端产品,我们还可以建立种子用户群,或者提供建议反馈通道,或者从客服通道搜集需求。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有可观测的数据呈现,供我们分析,发现问题。这也要求我们每一次版本,其实都要最好数据埋点,供后续分析使用。

但如果是刚立项的产品,我们也需要与发起人沟通,即便他是老板。

第二步,需求调研

而不是一上来就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有时候需求提出人,可能会直接带他的解决方案,告诉你怎么做。但我们需要甄别他的需求的真伪或者探寻本质问题。

甚至某个上级可能会直接让你做,但这个方案很可能并不是最佳,这个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做访谈也好,市场调研、竞品分析、问卷调查也好,甚至去到真正的用户场景,去观察,去体验,直至真正发现问题,找到本应存在的解决方案。

这样,你才不是闭门造车,或者听命于人,沦为接需求的工具人。而是真正发挥产品经理的创造力,做出有的放矢的产品方案。

如果是立项做新产品,就需要产品经理出一个市场需求文档,包括制定产品的定位和策略,弄清楚目标用户、目标市场、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等。

弄清楚怎么样赚钱,怎样的产品更能赚钱,是立项调研的关键。

第三步,需求排级

每一个需求,围绕我们前面说的道,都有其紧急重要程度,依次排优先级。

紧急度主要看风险或者损失量,重要度主要看影响和波及面。重要且紧急的,那我们就要往前排,反之则往后。

如果两个需求都同样紧急且重要,那我们就要参考需求处理周期和人力资源成本因素。

不管是产品规划,还是开发上线,都需要周期,也需要资源配置。如果周期太长,而用户需求又迫切,我们就需要找到暂时可替代的方案,或者某个权益之计,或者迭代个小版本,解决最核心问题。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产品经理一个人决定,往往需要业务(可能包含管理层)、产品、技术一起三方会议。

这样三步下来,产品经理会走在正确方向,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产品规划

明确要处理什么需求了,将产品策略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规划,接下来就是产品经理的拿手绝活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做好产品定义,不要轻易开始原型设计,因为我们会被自己设计的原型图框住思维,继而忘了本该做什么,或者加入了过多繁杂的体验设计,而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

这也是我这种设计出身的产品经理在刚入行时容易犯的错。当然,也不乏这样的同行,所以很多小老板会讲产品经理描述为“画图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产品经理本人和产品团队的呈现可视化专业能力的范畴。

一般,有这几步:

第一步,产品定义。

就是定义本次产品迭代的范围、规划的功能点,后续可能的版本计划。

要满足有价值、可用性、可行性这三个特点。需要更具逻辑性,结构性。

尤其是需求背景、目标、场景的描述,对应需要的功能、流程支撑,以及其他部门、策略的协同,达到效果的预期。

如果预期有可衡量的数据指标,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样可以真正明确本次产品规划的价值,也是为接下来的产品设计提供明确的思路。

另外,也能最大程度获得相关资源支持,比如多投入开发人力,或者运营提前做准备。一般,产品定义环节会和需求文档一个文档输出。

第二步,原型设计。

有了前面的功能点,那我们就需要面向不同用户端,设计对应的原型图。

比如PC端后台/网站,H5、APP、小程序等。目的是让用户、设计师、前端开发人员、业务人员在产品还未上线,便能大概体验产品版本,给出反馈,或者理解。

这些包含了主页面和副页面,以及模块的设计,以及页面在不同情况下、不同数据下的状态,页面按钮的交互效果。

那这些交互设计,某些大型公司会有专业的交互设计师,但一般的公司则是产品经理直接完成的。

所以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多学习,多观察,体验真实用户的操作习惯,当然还可以借鉴优秀的同行。

一般,原型图出来之后,便与产品团队内部或对应的用户进行沟通,让他们提出反馈,我持续优化。且原型图中的某些可行性存疑时,会与开发人员沟通确认。

第三步,需求文档。

就是结合原型图对我们本次产品定义的具象描述,通过文字描述每一个功能点每一个要素的数据来源,整个业务流程和逻辑,每一个页面模块按钮的交互效果,方便告诉前端和后端开发人员,最终要达到的根本效果。

开发人员据此做出技术方案,安排人员,排期,逐一开发实现。同时,需求文档也是测试人员验证开发结果、产品经理验收上线的依据。

写需求文档的过程,其实是检查遗漏或考虑不周的过程。因为原型图并不能将所有内容全部呈现,需要文档进行补全。同样,需求文档中的某些可行性存疑时,也要与开发人员沟通确认。

实际上,原型设计和需求文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前一后,而是同步进行;我们可以在写完需求文档后做原型设计,遇到变动再进行补充,反之遇到不足再优化调整亦可,关键看我们的熟练度。

如此三步,真正保证产品经理的出品,不仅有价值、可用性、可行性,还可视化。

项目管理

那原型图和需求文档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产品经理调用相关资源实现它了。

把自己纸上的方案,转变为真正可交付给用户的产品,相信也是很多产品经理的期待。

一般,也有这三步:

第一步,开评审会。

首先,将我们准备好的原型图和需求文档发给业务人员、开发主管,并开会将主要效果呈现,确保本次产品设计符合业务需求或用户需求,并具备可行性。

与项目经理或开发主管、设计主管(主要看公司部门结构)确认项目人员后,再将原型图和需求文档发给对应设计、前端、后端、客户端开发、测试等人员,然后约个时间,大家一起过需求评审会。

会中详细讲解每一个细节,如有疑问,随时沟通交流。确保每个项目成员理解项目背景和目的,以及最终效果。这样他们才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你一起把产品做得更好。

然后沟通确认每个环节人员的开发排期时间。并将该时间与相关方同步,协调计划。

第二步,项目跟进。

一般公司产品经理兼任项目经理的角色,因此UI设计图的交付、开发进度、上线的安排,都由产品经理把控。

一般来说,UI设计环节主要由设计师主导,但产品经理可验证效果是否满足需求。以及提供目标用户的案例参考。

开发进度的跟进,主要需要及时沟通开发人员的问题反馈,并及时给于明确信息和解决方案。

如果开发进度慢下来,需要找到原因,通过沟通或者协调资源,达成既定目标。

如果不及预期,需及时与相关方沟通,尤其是上线时间延后,可能带来某些业务的计划不能如期进行。

第三步,上线落地。

当开发通过测试后,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也需要对产品进行验收,确保最终效果和产品方案一致。

上线前,需要做好相应准备,比如上线的时间选在用户不常用的时段,避免出现问题;比如选择灰度发布,比如选择A/B测试,比如数据的清洗、迁移,或者建设。

另外,也可能涉及业务部门的配合。如果是内部产品,还需要开培训会,将产品功能说明,确保使用者会用、能用,并帮助业务落地。

最后上线后,观测产品运行情况,有问题要及时处理,如果不能处理,就只能回滚版本。

第四步,持续迭代。

持续搜集用户使用情况,将需求和问题,搜集到需求管理表。因为产品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的。

推向市场必定会收到用户反馈,无论是差评,还是建议,或者市场发生变化,都可以让我们开启新一轮产品规划,对产品进行持续优化和迭代。

另外,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确保产品始终保持竞争力。规划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应用。

第五步,数据分析。

分析产品的用户数据和市场表现,关键指标的数据是否提升。

识别产品的优势和潜在改进点,为产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尤其是做某个垂直领域或者某个模块的产品经理,在工作中会有特别明确的数据指标,这些是过去长期积累下来对月业务增长具有关键作用的指标,因此围绕这类数据展开工作,不仅可以将工作做的更好,还可以在未来的简历中明确写出。

通常我们将数据的增长,当做我们汇报业绩的具体成果和呈现。外界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了解我们的价值和结果。

这样五步下来,产品经理做的产品,才真正能实现,并体现出价值。

关键词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使用的词汇,也是需要关注和清晰的。

*用户*

目标用户,谁用产品,为谁服务;用户和客户、买单决策人是不同的指向。用户画像、用户构成、用户需求......一切围绕用户展开。本质上,任何产品都是工具,而工具就是为人服务的。

*需求*

谁的需求,真需求、伪需求;已满足的需求、可替代的需求、不可执行的需求。需求、渴望、愿望、梦想是有区别的。

*场景*

什么场景下的需求,时间、地点、人物、角色、环境、设备;没有具体场景的产品,终将没有生命力。

*商业*

这是某些垂直细分领域的产品经理背负的指标,比如广告算法、商业策略等;也是操盘型产品经理作为管理者被要求的指标。如果你带着这个意识工作,升职加薪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数据*

用户的行为数据,系统的统计数据,关键指标的数据变化、影响因素;做哪些产品举动,可以让数据增长或变好,是产品经理内心时刻要思考的。

这些关键词,如果像诵经一样,经常念叨,并入心入魂,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产品经理,术

就是技术、能力,也是what。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第一,逻辑能力

硬实力,主要是做事有章法,有条理、懂因果,讨论或者处理事情,聚焦解决问题,有主有次,轻重缓急。

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结果说话。

既懂产品逻辑,也懂技术逻辑、业务逻辑,更懂商业逻辑。

在这个基础上,与所有伙伴协作效率更高。

第二,沟通能力。

软实力,主要在于与人打交道,不能只讲道理。

因为人不是机器,所以会存在差异。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发现差异或者捕捉到某些情绪,然后加以应对,最终达成工作的推进。

他需要我们学会聆听、观察、提问、挖掘,懂得激发、激励、感染他人。

产品经理并不是因为是经理,别人就需要听你的,而是你能带动大家一起做事。

第三,分析能力。

发现事实,看见事实,尊重事实。

且有方法客观看待,比如不受情绪或者他人观点的裹挟,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也要求我们需要搜集全面信息和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抽丝剥茧。

也需要我们能切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处境,换位思考。

另外,还能跳脱出来,用旁观者角度冷静看待,可以发现一些关键点。

第四,创造能力。

能抽象、归纳总结,洞察本质,快速定位;能精简、打破重构,创新解决方案。

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敏锐度,空间想象力,丰富的经验,或者有快速发现解决方案的路径和方法。

并且愿意去不断尝试、验证,甚至测试,真正把创造落地。

第五,规划能力。

这是我们在明确要做什么的时候,需要具备呈现能力。

比如厘清业务逻辑,数据逻辑,全面而正确地写清需求,让开发人员快速明白效果,且找不到漏洞(当然可以沟通中完善);做好原型图,让设计师也能迅速理解。尽量做到,不需要本人出面,原型图和需求文档就能解决大量的沟通问题。因为,你不可能一直盯着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做事,告诉他们怎么做。

并且能做好版本规划,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迭代中逐步验证产品价值,及时满足用户需求。

第六,学习能力。

产品经理看起来要面面俱到,实际上是学习吸收能力在做支撑。

我们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懂,尤其是出现新问题,甚至是技术问题,某个专业领域问题。

但我们要成为解决问题的那个人,就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去面对新环境。

尤其是遇到新行业,新领域,新场景,能放下心中的执念和恐惧,或者思维定式,某些习惯,真正的敞开拥抱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断成长,做出符合用户需要,商业需要的产品。

这六脉神剑是产品经理能在某个领域长期深耕的关键。

产品经理需要掌握哪些技术?

我这里只举一些我常用的,不追求穷举,而在于需要用、好用、能用。

分析技术

比如swot分析法,通过调查列举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来分析产品,做出决策。

比如5W2H法,What:何事、Why:何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How:何法、How much:何量,来分析产品,定义产品。

规划技术

比如商业画布,搞清楚目标用户、价值定位、核心资源、获客渠道、客户关系、收入模式、关键活动、重要伙伴、成本结构,来规划产品,定义产品。

比如产品五层分析法,搞清楚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来分析竞品,定义产品,规划产品。

指标技术

比如北极星指标,简单的说就是整个公司增长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在做业务决策,和优先级取舍时,都可以用北极星指标来做为衡量标准去判断,决策更加高效。

比如用户增长指标可以用海盗模型AARRR,分别关注获客、激活、留存、转化、传播各个环节的数据指标,甚至作为工作考核重心,促进产品的不断完善。

关于产品经理的技术,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欢迎大家留言区一起交流。

产品经理,器

就是武器、工具。

也是what。

产品经理用什么做事?

1、项目管理工具。

需求管理:比如我们会用企业微信或钉钉的【需求申请】或群,来搜集需求;通过各种文档建立需求池,来记录需求,管理需求;

项目管理:通过tapd、teambition、worktile、tower、飞书文档,甚至早些年的禅道,进行项目管理跟进;

项目汇报:通过PPT或者文档来进行项目汇报;通过表格来进行数据分析。

这些主要取决于公司和团队用哪个工具协作起来更方便。

2、规划设计工具。

思维导图:比如我们会用Xmind、幕布、石墨文档来梳理思路,做思维导图;

画流程图:用Xmind、processon来画逻辑流程图;

需求文档:用钉钉文档、飞书文档、腾讯文档来写需求文档(当然很多文档现在都很强大,除了画原型图,其他都可以);

原型设计:用墨刀、Axure来做原型设计。

这些主要取决于个人和产品团队的使用习惯,只要方便受众观看即可。

3、调研分析工具。

数据统计:比如我们会用百度统计、growingio来做数据统计和分析;甚至我们也可以用表格或后台统计来进行分析;

数据查询:用MySQL来进行内部数据查询;

数据报告:通过各种咨询网站,比如艾媒咨询,巨量引擎,来了解各行各业的数据报告;

数据分析:通过新榜、百度指数、微信指数来了解用户体量和用户画像;通过西瓜数据、千瓜数据、飞瓜数据等了解各大平台的数据,这些主要看我们所在的行业。

另外,近些年出现的AI工具,也非常适合做调研分析。


就是形势。

也是when/where。

产品经理在什么情况下做事?

就算把自己的一切专业都做好了,还能不能走得更远?

审时度势

保持对行业领域的观察,让产品处于有竞争力的地位。

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如何,当前的遇到的结构性问题,我们能否弥补,或者抓住机会。

在资源供给层面,是不是还需要支持或者时间。市场还需要教育?用户还没有习惯?当前的潮流是什么?用户的眼球是否发生了转移?

这些都是保证我们的产品能与时俱进,既不老套,又不过于超前,超前到成为先驱。

因地制宜

了解所在的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当地的人文风俗,避免不合时宜,反人性的设计。

清楚所在公司的当前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什么问题。避免大炮打蚊子,钱没花在刀刃上。

也要明白,当前团队需要什么角色的产品经理,而不是埋头局限在某个领域,或许流程还需要优化,你提出来,对你的工作也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开拓更多可能性。

当我们把握住了这些时间和空间上的势,我们会发现机会、资源逐渐主动靠近我们。我们更不会轻易被外部的形势左右,而是将势能聚在自己周围,把握主动权。

主人翁意识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拥有主人翁意识,是可以扭转很多势能的。

不仅仅是因为我做过产品负责人,明白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很多影响因素;也不仅仅是自己创过业,知道柴米油盐贵,能站在管理者甚至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

更多的是我自己天生具有这样的热情,我愿意尝试、以开放心态面对一切不确定性;我愿意帮助人,帮他们解决问题,看到他们开心的笑;我愿意提升自己,获得更多认知升级,巅峰体验。

是这种天赋,让我享受产品经理与人沟通、协作、创造、完成的整个过程。

因为我明白,我对自己负责,我对结果负责。

自然而然,获得用户的喜悦、同事的认可、老板的赏识,工资的增长等等的正反馈。

如果说,你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抱有如此大的热情,我相信,你也可以做的更好!

写在后面

很多年前就有句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真正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和热情。这需要一路走来一直努力认真的付出,才能有今天的收获。

且不说过程中,收到各种各样来自不同岗位不同职位的质疑和挑战;特别是被设计师、被程序员、被运营人员怼到哑口无言,对一些相对玻璃心的人来说打击可能会比较大;

但没关系,很多产品经理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最终锻炼出强大的内心;于是,我们恢复心情,微笑面对,继续完善产品方案。

说实话,产品经理,都不容易。

交流时间

我是深耕互联网教育行业十二年的产品经理光明,也涉猎过电商、社区、SAAS等项目,创业做过读书网站、辩论平台。

如果关于产品经理,你有什么想聊的,欢迎一起交流。

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光明自由记”用户上传并发布,墨思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above content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ublished by the user, and this platform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