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之父”俞军揭秘:产品经理面试之道

柏奕晗 2024-06-04 14:29:33

以下内容摘自《俞军产品方法论》,在结构与表述上略有调整


ABC三类人选

(1)A类产品经理:有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同理心

深度思考能力,是指习惯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且在同等条件下,对事物的洞察更深或更快。

只有借助于深度思考,在微观场景和宏观背景下,发现并理解事物的共性、差异性和各种因果关系,才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不断总结出规律和特点,提高未来决策和行为的成功率。

同理心,是指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准确地察觉和判断别人的感受。

知人知面不知心,科学方法只能高效处理客观行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却无法确定和验证,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带着同理心来工作。

A类产品经理很少见,这跟智商、经验、级别都不一定有关,更多是跟特殊天赋和潜力有关。

(2)B类产品经理:逻辑清晰且有产品心

对B类人才的要求真的很低,只要符合以上两点,又没有明显缺陷,面试一般都会通过。

逻辑清晰,不用详细解释,大家容易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滴滴产品部组织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中,有60名核心或高潜产品经理参加,结果最多的人格类型是INTJ(内向直觉思维判断,专家型)、INTP(内向直觉思维知觉,架构师型)、ENTJ(外向直觉思维判断,领袖型),共有36人(占60%),而这三类人格在正常人口统计中只占6%-12%(基于几个不同的统计)。

NT类人格代表着理性思考,运用理智和逻辑处理问题,关注事情的重点。

当然,还有40%的核心或高潜产品经理是其他人格,分布广泛,所以测试结果不是这三种人格的产品经理也不用在意。

产品心,指的是真的喜欢做产品,真的喜欢做产品经理,也想做好这个产品,能从产品工作中感受到乐趣,而不是功利心特别强,优先因为高薪、职业声望、权力、追求短期绩效等因素而做产品经理。

(3)C类产品经理: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逻辑不清晰,同理心明显弱,功利心过重,都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至少不适合成为高阶产品经理;

缺乏职业热爱,期望工作朝九晚五和休闲生活,不爱加班的人,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因为这个职业需要持续积累大量用户样本,不花大量时间是不可能合格的。

自我认知过高的人,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常见现象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就读学校好、学历高就有优势,但其实,这些与从事产品经理职业的成功率没有因果关系,最多在统计上成功率高一些,但也有限。

不爱思考,缺乏好奇心,自以为逻辑理性,但过分围绕事物表面信息思考的人,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点子多、爱思考,但又缺乏实践精神,抗拒或不重视事实、验证、反馈、迭代的人,也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看简历

面试前看一下简历,一般能快速获得信息,面试数量多了以后,你会发现,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产品经理,一般来说在简历上反映出来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

(1)关注简历中的“标签”和夸大程度

看简历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标签最大化效应”。

所谓标签最大化,是指人们爱用标签来最大程度美化自己,所以他可能是他特意给出的标签范围内最弱的那个。

例如,如果一个人自称“从排名前三的学校毕业”,谁都不知道他具体从哪个学校毕业。

候选人这么写简历,当然也不算什么过错,毕竟每个人都试图展示最好的自己,但我们可以根据标签最大化效应反推其能力。并且,还可以根据从后续面试中获取的信息,对照简历中的标签来判断候选人的总结能力和自我夸大的程度。

(2)留意反映其“三观”的蛛丝马迹

另外,简历中通常已包含应聘者对自我各项属性的认知,反映他三观的一些迹象,以及他对本次招聘方需求与偏好的判断,所以也可以根据简历推断,他是否具有产品经理的关键属性。

因为产品经理是要研究市场和用户的,必须有同理心,必须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写简历要有针对性,但对其他职业不必这么要求。

正常的产品经理应该在投递每一个不同岗位时,都重新设计简历的。

如果从简历就能看出来他没有针对性,说明他的同理心、勤奋程度、对招聘企业的兴趣至少有一样不合格。


做面试

面试一个产品经理,主要问两方面问题:

(1)围绕他过去做过的某件事进行深入提问;

一般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功能,也可以是其他,例如:

· 你开始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

· 你是怎么想到的?

· 针对以后的情况,你考虑了哪些方面和做了些什么?

· 开始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 你是怎么解决的?

· 发现了什么?

· 什么东西和原来理解的不一样了?

· 又发现了哪些相关的洞察,你和外部市场上的其他人对其认知不一样?

· 在迭代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

· 你现在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有什么变化?

· 如果再回到当初,你还会做什么?


就像这样围绕他做过的事情去判断他的洞察能力,是不是高于平均水平。

特别注意,一定要跟“平均水平”来做比较;

也就是说,绝对值,即所做产品的规模和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分母一起看。

分母就是他做这些事所用的时间,他做过的产品事务的复杂性,他经历的市场环境和团队环境的挑战性。

估计一个这种经验的产品经理应有能力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系,再进行判断。

不是说你做的产品规模大你就厉害,不是说你做过的事情多、管的人多,你就厉害,或者你的企业大、职级高、学校好你就厉害,这些都是分母,我们要找的是同等分母下的最大分子,这样的产品经理更可能在新岗位上有所成就。

天赋就是做同样一件事的认知、学习速度比别人快,或者上限更高,所以一定要以过去经历作为分母,以平均值为基准,来判断候选人潜力的高低。

(2)问一件他不熟悉的事;

必须是你熟悉而他不熟悉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来判断他在面对一个陌生问题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角度去切入、分析和求解的;

这其实是为了看他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思维框架。

如果只是要招一个人去负责一些产品细节和性能的优化,或者产品日常维护和沟通之类的执行性工作,不追求推动产品创新和突破的话,那其实招一个有一定经验的B类产品经理就可以。

但如果你是要找一个真正对业务结果负责的产品经理,他就要有良好的思维框架,对用户、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思维方法论成熟,既要会发散也要会权衡、会收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产品的创新和突破。

所以要问他一个他不了解的问题,看他是怎么拆解这个问题的。

(3)围绕性格、志趣、三观

问过这两方面的问题,有个基本判断后,对于B类产品经理一般就不会再问了,然后请候选人提问,回答后结束面试。

但如果遇到一个疑似A类的人,或者是职级较高的产品经理,你们就会继续聊,这时的问题并不统一,而是根据对候选人的一些判断,针对性地互相交流以验证和进一步判断,这时关注的重点一般是候选人的性格、志趣和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预判留存率

对于A类高潜人才和高阶职位,因为离职替换成本太高,所以面试时还要预判该产品经理入职后两年内的成长性和机会成本,预判留存率。

也就是说,如果候选人入职,两年内他的升职空间、加薪空间、产品成长空间大概会怎样?他个人能力的成长大概会怎样?他的期望值和这些成长相匹配吗?两年后他在市场上的成功机会大概会怎样,公司留人难度怎样?


针对专业能力

至于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面试时一般从四个角度判断:

(1)批判性思维;

这里只提“批判性思维”而不提“深度思考”,是因为批判性思维不是特别依赖天赋,也是后天可以有效提升的,提升后也能有效提高输出决策的质量,所以适用于评估多数产品经理。

(2)同理心;

具有很强同理心的人罕见,但面试的主要目的是把同理心差的人挑出来,这些人从事产品经理职业会使他和企业都越来越痛苦。

(3)用户模型;

考察用户模型,即考察候选人对他做过产品的用户模型的掌握程度,并由此判断他对人性常识和大众心理的认知程度。

(4)产品技能熟练度;

产品技能熟练度用于判断候选人的产品基础扎实程度,但一定程度上也依赖过往产品实践机会的质量,以此可以反推候选人的产品心、学习能力。

判断专业能力的简单计量方法是五分制,以3分代表百分制中的40-60分,4分代表60-80分,5分代表80分以上。

简单计量的好处是容易对很多产品经理进行对比,并减少大脑系统1的便捷思维导致的认知偏误。


针对管理能力

判断产品经理的管理能力主要看两方面:

(1)人际能力:团队内部的识人用人、激励能力,以及外部的协调能力;

(2)决策能力:恰好也是产品经理的职业能力,只是除了市场权衡,还要进行内部人和事的权衡。

寄望招一个产品经理,既要专业能力强,又要管理能力强,还要懂技术,这是不现实的,这只会大幅降低召回率,把合格人选范围缩小到找不着人的程度。

合理的做法是,只有某产品岗位较依赖某方面的管理能力时,才偏重考察这方面的管理能力,在其他情况下,进行一个简单判断就行,候选人有管理天赋当然好,没有也无妨,只要他心态好、愿学习,未来做到管理能力合格总是可以的。


针对潜力/长期价值

产品经理的潜力是企业的长期价值,面试中主要判断三项:

(1)自省;

自省就是发现和承认自己哪些方面较弱和哪些事做得不好;

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潜力,人一旦会自省,就有了进化能力,跟起点相近但不会自省的人相比,十年后的差别可能非常大。

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或者发现了不愿意承认(人都有自我美化的本能),就不会去改变,这些方面也就永远不能提高。

但是一旦你发现和承认自己的短处,甚至总是在主动反省,就有很多方法去改善。

自己行不行,级别越高越不重要,但是,“发现和承认自己不行”的能力,级别越高就越重要。

(2)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

产品经理不能光想不练,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强的,普遍成长更快。

(3)高成就动机;

高成就动机也特别影响产品经理的成长性。

在面试选人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当前好”还是“未来好”。

如果你在乎的是“当前好”,在乎工龄、背景和对口经验,你的筛选范围可能就小很多,不见得有几个人能符合要求且能马上入职。

但是,如果你考虑的是“未来好”,更在乎潜力,那可选范围就大多了,也更容易招到A类人才。

虽然开始的培养阶段会苦一点,但先苦后甜,而且在你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未来的互相磨合性、平台匹配度、忠诚度都会不一样。

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柏奕晗”用户上传并发布,墨思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above content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ublished by the user, and this platform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