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产品开发中经常遇到的首要挑战之一,就是产品经理和团队将重点放在管理成本而非价值上。
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当我们面对需求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优先级排序、范围管理和工作规模上,典型的莫过于当我们确定了一个需求的时候,通产听到的询问是,“它要花多少钱和时间?”
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我们把产品开发视为必须管理的“成本”,但是,我们似乎忘记了产品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开发产品本质上是第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价格是你付出的代价。价值是你得到了什么"。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或者至少让我们和团队以及更广泛的组织认识到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概念和意义。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本篇中,我就介绍一种基于价值创造的优先级决策技术:系统化模型。
1、什么是系统化模型
系统化模型是完全根据对客户产生的价值来确定优先级的一种系统的和整体的框架。
在这个定义中,只需要把握“系统的和整体的”这两个关键词即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瀑布,一种是敏捷,对于前者而言,客户所能接受的价值只有经过漫长的目分析、开发、测试和部署这一漫长的线性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而敏捷则是利用迭代开发、持续设计和交付等技术,可以在开发过程中更早,更频繁地实现所创造的价值。
但是,它依然存在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优先实现用户价值。
因此,敏捷团队不得不不断地将精力投入到优先级的确定上,并关注规模以实现效率,但却忽视了有效性。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工作效率有多高,如果我们一直在构建对最终用户毫无价值的产品,那么无论我们的速度有多快,本质上都是在制造浪费。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看待整个产品,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来理解、获取和交付价值。
简而言之,就是无论是瀑布,还是敏捷,系统化模型都以客户可获得的最终整体价值为目的,所有阶段性的价值都是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此,系统化模型的宗旨是强调价值创造不是一个孤立的线性过程,而是要让产品经理和团队了解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如何实现客户期望目标和客户参与度。
2、构建系统化模型的两个基本维度
构建系统化模型涉及到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客户期望目标,一个就是客户参与度。
1)客户期望目标
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往往以产品为中心,先定义产品的功能,然后才是考虑用户如何与之交互。相反,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则首先关注我们为什么要开发某项功能,然后才是如何去实现它。
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我们根据客户目标以及产品如何帮助客户实现这些目标来定义产品。这有助于我们重点了解客户使用产品的动机,以及他们会发现哪些功能是有价值的。
通过根据客户目标定义产品需求并确定优先级,我们可以确保只创建与客户相关的功能,并让我们熟知这些功能。
简单说,就是把需求对应到客户目标上,这也告诉我们,在这个模型下,我们对产品的定义不是基于它能做什么,而是基于为什么某些功能是必要的。
但是,一个常见的情况是独立的一个需求与客户目标之间并不总是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在某些情况下,需求可以对应多个客户目标。
那么,如何确定客户目标呢?有效的方法是产品团队根据产品情况和当前掌握的对客户的洞察,商定他们认为最合适的目标,如果将来商定的观点发生变化,那么则可以把需求移动到最相关的客户目标上,以反映最新的情况。
2)客户参与度
除了用户目标,我们还需要从客户参与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和产品之间的互动程度,这就是客户参与度。
客户参与度将直接导致客户产生哪些行为,也就是说,产品所能提供的功能类型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参与程度。
那么,产品的功能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四种,大家看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程度的用户参与度并不是为了显示从 "核心 "到 "探索 "的价值递增。相反,它们旨在支持产品价值主张的重点,让客户与产品在互动中产生共鸣,从而提供系统化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承认,定义用户参与度时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它们都是主观的。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和团队之间进行对话,对每个类别形成共同的理解和定义。
3、如何使用系统化模型
客户期望目标和客户参与度就构成了我们构系统化模型的两个维度,老规矩,一般两个维度我们就会构建一个二维网格,大家看下图:
接下来就是把需求按照客户期望目标和客户参与度放置到对应的格子里,比方说,自动启停就可以放到“客户期望目标(假设为目标1)---更省油”和“使用功能”构成的格子里。
我们在把所有的需求都放置好后,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二维表格,大家看下图:
接下来,就是我们分析优先级的过程了,怎么分析呢?
有两种思路可以参考:
1)深度或宽度优先
简单说,就是可以考虑以实现“客户期望目标”优先还是以实现“客户参与度”优先,大家看下面两张图:
第一张图是“深度优先”,也就是所有优先级靠前的新需求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第二张图是“宽度优先”,也就是所有的目标都基于同一类优先级靠前的功能来实现,或者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前者是“功能优先”,后者是“目标优先”。
当然,要使用这种思路,关键在于想清楚产品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为了体现产品的完整性,还是为了体现目标的多样性。
2)切片优先
第一种思路简单,但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不多见,我们都是希望两者兼得,那么,这就涉及到切片了。
切片这个词大家可以搜索去参考《故事地图---Story mapping》这篇文章,切片思路其实是来自于这个技术的,其实这个二维表格很类似于故事地图,大家看下图:
因此,切片技术同样可以用到系统化模型的二维表格上,我们只需要考虑好目标和参与度的关系即可,尤其是参与度,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核心、使用、参与、探索这四大类功能是如何有机的传递价值的,大家看下图:
很明显,我们通过切片,不但确定出了优先级,还确定出了对应的要发布的数量。
4、系统化模型的应用范围
从系统化模型的理念可以看出,这个优先级技术适用于需求/功能这个级别,尤其是我们的产品是要进入一个几乎没有多少客户知识积累,需要我们对未知进行验证学习的市场。
5、系统化模型的本质
在我看来,这个技术是非常适合产品经理的,因为1)它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而设计的,而这个思想恰恰是产品管理的起家思想;2)它非常适合产品经理面对未知市场推出产品时使用。
总之,这个技术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少做无关紧要的事,多做重要的事”,通过专注于对我们的客户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消除了不需要的、对我们的客户无用的价值主张的创造。
从而实现产品团队能够利用他们的开发过程来最大化价值实现,同时最小化浪费和不符合用户需求的过度设计的解决方案的目标。